欢迎您访问浙江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

学院要闻

首页 Home > 正文

暑期涉外法治朋辈说系列沙龙圆满收官 “八案解码法治实践,助力涉外意识培养”

发布者:  时间:2025-11-06 10:51:46  浏览:

2025年暑期,第五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成功举办四期涉外法治朋辈说系列沙龙,围绕跨境继承、知识产权、信用卡诈骗、程序正义、医美维权、劳动权益、租赁纠纷及离婚冷静期八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八组学生以真实案例为镜,剖析法律规则与实践困境,展现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与对涉外法治的热情和钻研。

首期沙龙中,学员以娃哈哈股权纠纷为例,揭示涉外继承中“动产依经常居所地法,不动产依所在地法”的冲突规则,强调信托合规需满足“目的合法+权属清晰”双要件;乔丹商标权案则警示企业需建立防御性商标体系,钓具案区分著作权“独创性表达”与专利权“实用功能创新”的保护边界。  

第二期聚焦金融与刑事司法,林某某信用卡诈骗案明确了“非法占有目的+透支5万+两次催收超3月未还”的恶意透支三要件,而辛普森案则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诠释了"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的法治内核。  

第三期转向民生领域,医美维权组揭露行业“效果欺诈+证据垄断+二次伤害”乱象,提出“三查原则”;劳动权益组则厘清加班费计算标准与仲裁程序,警示"空白合同"陷阱。

第四期的租赁纠纷案中,房东擅改房屋为灵堂被判违约赔偿,凸显契约精神;离婚冷静期讨论则通过广州家暴案,反思制度对弱势群体的潜在风险。

同学们的提问贴合生活实际:“普通人立遗嘱如何选见证人?”学生回答“无利害关系是关键”;“商标能否用艺名?”则指出“知名度决定侵权边界”。针对“工作调动需转租”的困境,建议“事前约定条款+事后依法维权”;面对“离婚冷静期加剧家暴风险”的质疑,提出“快速通道+保护令”的改良方案。谭艳老师在点评中追问深层逻辑:“为何《反家暴法》需单独立法?”“劳动合同履行地为何优先管辖?”,引导学生超越法条表象,探究立法价值与利益平衡。

教师团队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兰立宏老师指出信用卡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难点;谭艳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小角度切入,将法律融入生活;金梦老师启发学生思考程序正义对普通人的保护价值。方法论上,教师们建议标明证据出处,增强数据对可靠性,同时兼顾大小样本辅助研究调查;在进行不同国家法律分析时深挖外国法条出处并标注。

四期沙龙以八个典型案例为棱镜,折射出法治在跨境治理与民生保障中的多维光谱。学员们既剖析了信用卡诈骗等新型犯罪的法律应对,也探索了离婚冷静期等制度的改良路径,更通过“契约VS民俗”“程序VS实体”的冲突平衡,深化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这种“案例研讨+互动问答+教师点拨”的模式,不仅启发了学生日后学习涉外法治的能力,更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与国际视野。未来,实验班将持续创新朋辈互助机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既懂规则、又通实践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    Add.: 299 Liuhe R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电话&传真/Tel&Fax:0571-88213035     邮箱/E-mail: ydyl@zisu.edu.cnstudy@zisu.edu.cn; hqxy@zisu.edu.cn.

©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 版权所有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