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浙江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

学院要闻

首页 Home > 正文

北京天达共和律所捐赠仪式暨“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  时间:2021-06-01 09:18:39  浏览:

    5月27日下午,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捐赠仪式暨“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安,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柴改英、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法人、理事长赵伐,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等律师学院副院长龚柏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张庆麟,浙江省贸促会法律部副部长朱凤玲,北京天达共和律师(杭州、上海、南京)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黄鹏陆婕、胡丹、詹凯、曹春武,金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崔海燕,杭钢集团法务部部长章灿坚,我院党总支书记盛玲,执行院长陈利强等出席仪式和论证会。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务处、教育学院、西语学院、东语学院等相关负责人一同参会。

   会议由副校长柴改英主持,她代表我校对诸位专家、领导和律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为各界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帮助表示感谢。

   北京天达共和(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黄鹏代表律所致辞。他表示,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北京天达共和(杭州、上海、南京)律师事务所将与我校在法学教研、境内外学术交流、学生专项奖学金、实习实践等方面展开合作,为我校提供学生导师、专(兼)职教师等相关法务资源。本次捐赠将主要用于我校重点学科、课程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全力支持我校“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项目的开展。

    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法人、理事长赵伐教授代表我校致辞。他指出,基金会以推动高校教育发展、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为宗旨,是搭建学校与外界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基金会的发展实现了学校办学资金的多元化,增进了学校与企业、政府等各界的联系,促进学校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办学,结合社会需求办学,凝聚各界力量。未来基金会将谨遵章程和协议,管好用好捐赠资金,让这笔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其后,在与会专家们的见证下,黄鹏和赵伐分别代表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和我校教育基金会举行了捐赠仪式,赵伐向黄鹏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对方对我校教育基金会的关心和支持。

    会议第二阶段为“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陈利强首先做了题为《浙外“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他表示,浙外“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国家战略要求、浙外当前办学实际和学院发展规划,将有利于凝练我校特色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并有助于我院建成高端应用研究型学院目标的实现。培养“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要求我校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加快构建“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保障支撑体系。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立乾对学院前期针对“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的系列调研工作进行汇报。他表示,为制定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前期学院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展开调研,对国内10所主要法学院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情做了对比分析。他归纳总结为六个“很重要”,即定位、协调、实践平台、人数规模、选拔标准、班级建设很重要。浙外“一带一路”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以培养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卓越型的学生为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三院统筹、四课联动、系统运营等主要特点。

   汇报过后,在场专家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

   龚柏华教授表示,创新实验班应培养动脑、动手、动嘴、动腿的应用型人才。当前该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较为综合,建议学院不能一味求全,应当突出课程重点,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法学基础,培养涉外法治思维与能力。此外,学院还应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和学习的方向,以结果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张庆麟教授建议,创新实验班应坚持以“10+X”课程为基础,夯实法学基础。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专业背景,可考虑通过外语+法律双导师指导的模式,帮助学生进行与语言专业学习相关的、个性化的法律学习与研究。在实习等环节,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计划,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范围和机会。

   吴卫东院长建议人才培养方案更聚焦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服务,充分利用浙外多语种优势,培养外语专长和区域国别法律文化擅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此外卓越型人才定位需要仔细斟酌,需明确具体内涵和主要特征。

   朱凤玲副部长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对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方案表示认可。她提出,目前我省的涉外法律服务的质和量都与浙江省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差异较大,急需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外语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贸易投资和国际规则,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未来省贸促会可以为学院提供长期的实践平台,学生可在省贸促会进行法律、外语、贸易岗位的综合实践。

   崔海燕、黄鹏、章灿坚等法律从业人员从各律所用人需求和个人从业经验角度出发,提出了律所和企业对涉外法治人才的期待,对创新实验班人才的选拔标准、选拔模式、培养侧重等方面提出了中肯建议。

   赵伐教授结合多年教书育人经验对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发表意见。他分析了我校学生学习法学专业的优势与弱点,提出应当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本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关系等,保证学生能够兼顾双方,顺利完成学业。

   结合与会专家的建议,李安副校长介绍了“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构思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对目前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学分分配的合理性、学生未来就业和学习的方向等发表意见,并对诸位专家表达了感谢。

   柴改英最后总结到,“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是我校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和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我校将对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讨论和吸纳,尽快落实“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加快输出优秀法治人才,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浙外力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    Add.: 299 Liuhe R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电话&传真/Tel&Fax:0571-88213035     邮箱/E-mail: ydyl@zisu.edu.cnstudy@zisu.edu.cn; hqxy@zisu.edu.cn.

©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 版权所有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