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学生代表吴益康在第四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开班仪式上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级法语2班毕业生吴益康。
三年前的今天,我坐在台下,黄教授主讲的开班第一课《法律外交的魅力》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的我,满怀憧憬又带着些许迷茫。
日月如梭,三年后的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进行发言,心中感慨万千。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在实验班的收获与成长。
第一个收获是跨学科思维。作为法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验班中,我不仅学习了国内法与国际法课程,还得以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这种多元与包容学习环境让我能够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同时,通过法院旁听、律所实习等实践活动,我得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了对法律的理解。这些经历让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选择了法国法相关的研究主题,并最终将论文正式发表在论文集上。这既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也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价值。
第二个收获是师生情谊与同窗友谊。在实验班的学习过程中,导师们不仅在学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也在人生规划上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实验班定期组织的通识管理课程和团建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与理解。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在实验班中日渐加深。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我个人的考研经历便是一个例子:备考时,同学们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图书馆那些熟悉的身影总在提醒我,我并非孤军奋战。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也始终伴随。
在回顾这三年的点滴时,我常常思考,实验班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与技能,更激励我们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与方向。气象学泰斗竺可桢先生曾经向大学生发出两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个是来做什么,第二个是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我们在实验班的各位值得深思的:“来实验班做什么,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我们可以从浙外的校训中汲取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博雅通达”。进入实验班,意味着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在法学领域不断探索。实验班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的专注于外语,有的精通经济、管理,大家学贯中外、各有所长,为实验班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与视角。而法学作为一片广博的领域,它要求我们从各个领域获取经验和智慧。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经验至关重要,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理清法律的逻辑同样不可或缺。这些逻辑与经验,正是在不断阅读与交流中提升的。因此,我希望实验班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多阅读、多交流,融会贯通,不断学习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明德弘毅”。既要发扬德行,也要志向远大。实验班的创设旨在培养我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用法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能明确未来的目标,不断提升自我,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吴益康,西语学院20级法语2班毕业生,目前就读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律(非法学)专业。